點擊獲?。?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red; text-decoration: none;">考前必做時事政治題庫【送分題】 | 新版公共基礎知識7000題 | 教材用書PDF電子版
2017年陜西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
一、注意事項
1.本題本由“注意事項”“給定資料”與“作答要求”三部分組成??荚嚂r間為180分鐘。其中,閱讀給定資料參考時限為50分鐘,作答參考時限為130分鐘。
2.請在題本、答題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填寫自己的姓名和準考證號,并用2B鉛筆在準考證號對應的數字上填涂。
3.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在答題卡上指定的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的作答無效1
4.待監考人員宣布考試開始后,你才可以開始答題。
5.所有題目一律使用現代漢語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監考人員宣布考試結束時,考生應立即停止作答,將題本、答題卡和草稿紙都翻過來留在桌上,待監考人員確認數量無誤、允許離開后,方可離開。
嚴禁折疊答題卡!
二、給定資料
資料1
秦嶺不僅為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長江黃河的分水嶺,更以其深厚的歷史內涵和文化遺產、人文景觀成為中國的父親山,正因為有秦嶺的氣候屏障,才有了八百里秦川的風調雨順;正因為有秦嶺的水源滋潤,才有了周、秦、漢、唐的絕代風華;正因為有秦嶺的終年庇護,才造就了盛世長安的繁華景象。
秦嶺作為我國天然生態屏障,物種多樣,生態環境優越,水資源豐富,自古被譽稱為華夏文明的龍脈,中華民族頂天立地的脊梁?!吨袊鴩业乩怼吩涍@樣評價:作為中國人的中央國家公園,假如沒有秦嶺,中國將不稱其為中國。2015年2月,習總書記在陜西視察指出:“這樣的自然生態美景,誰都不能破壞。”
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保護秦嶺生態環境,最根本的是要集中廣泛共識,形成科學完善、具有較強執行力的法律制度。
2007年11月,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34次會議通過的《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成為我國首部為一座山脈所進行的地方立法,對于促進秦嶺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人與自然和諧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嶺保護,北麓尤為關鍵,其中,西安又是關鍵中的關鍵。為保護秦嶺生態的有效機制,2013年,《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正式施行。以《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實施為契機,西安市通過實施淺山坡復綠、環山路點亮、停車場規劃、休閑綠道建設、“鐵錘”治理行動等一系列舉措,生態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為進一步加強對秦嶺的保護,《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已通過西安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自2016年12月25日起施行。
2017年1月21日,西安市召開秦嶺生態環境集中整治會議,西安市政府主要負責人提出,要加快制定秦嶺保護工作問責規定,落實約談制度,用剛性的制度管人、管事,用問責機制層層傳導壓力,倒逼各級干部主動擔當、認真履職盡責,對失職瀆職行為進行嚴肅問責,堅決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
資料2
政府及其相關部門鐵腕保護秦嶺的同時,“保護秦嶺人人有責”的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2016年11月,陜西省環保廳、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和新聞媒體共同推出了“大美秦嶺環保行”大型公益活動,500余名環保志愿者參加。“盡管山路崎嶇,行走不便,但是沒有一個人掉隊,大家身著統一的服裝,分散在秦嶺北麓田峪峽谷間,撿拾河道、路邊和林間的垃圾,通過自己的雙手,為我們的‘父親山’秦嶺做了一次‘大掃除’。”志愿者徐先生說。
在徐先生看來,必須樹立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從隨手撿拾垃圾、不亂扔垃圾做起的環境保護意識,才能為打造“大美秦嶺”“美麗陜西”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四年來,在徐先生的感染下,身邊的同學、朋友和親人都加入到了保護秦嶺的行動中來。
據了解,從2012年開始,西安市每年都組織開展“感恩秦嶺--我為秦嶺植棵樹”志愿者活動,以喚醒全體市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倡導綠色生活方式,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同加強秦嶺北麓生態環境建設,改善和提升秦嶺北麓生態環境面貌。
新浪微博搜索顯示,自2013年至今,關于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關注度是上升趨勢,新開通微博賬號亦呈現逐年遞增趨勢。2016年全年,秦嶺環境保護的相關微博共計1638條,秦嶺環保調研小組“換樹1加1美麗秦嶺行動”“心隨綠動環保秦嶺”等來自高校和民間的環保組織官方微博賬號增加至14個。自媒體平臺拓展了向社會公眾傳遞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通道,也吸引了高校學生和社會團體的積極參與,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保護秦嶺的行動中來。
“每次到秦嶺里爬山的時候,只要看到垃圾都會主動撿拾起來。我要以自己的行動,影響身邊的人,愛護秦嶺從我做起。”華陰市市民李先生說,“保護秦嶺,關鍵是要喚起每一位公眾的意識,當我們每一個人都養成了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秦嶺的生態環境一定會越來越好。”
資料3
自美國人卡遜于1962年發表《寂靜的春天》,對傳統工業文明造成環境破壞作了反思后,引起各界對環境保護的重視。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了《增長的極限》,對西方工業化國家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長模式的可持續性提出了嚴重質疑。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強調通過新資源的開發和有效利用,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降低污染排放。1989年,英國環境經濟學家皮爾斯等人在《綠色經濟藍圖》中首次提出了綠色經濟的概念。
我國社會各界已經充分認識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統一的極端重要性,通過對資源環境產品和服務進行適當的估價,作出了相應的的發展戰略抉擇。近年來,我國加強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技術的研發和引進消化,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項目以及重點工藝流程進行技術改造,提高資源生產效率,控制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制定更加嚴格的環境、安全、能耗、水耗、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標準,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工業規模。依法關閉一批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和不具備安全生產的落后產能。采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據測算,我國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節能潛力超過4億噸標準煤,可帶動上萬億元投資。要加大節能關鍵和共性技術、裝備與部件研發和攻關力度,重點攻克低品位余熱發電、高效節能電機、高性能隔熱材料、中低濃度瓦斯利用等量大面廣的節能技術裝備。要采取財政、稅收等措施,促進成熟的技術、裝備和產品的推廣應用,大力發展節能服務產業。我國累計堆存工業固體廢棄物近70億噸,大量的廢舊資源沒有得到回收利用,隨著蓄積量的不斷增加,產業發展空間很大。要組織開展共伴生礦產資源和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城市礦產”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等循環經濟重點工程。要大力推動再制造產業發展。要加強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盡快建設完善以城市社區和鄉村分類回收站和專業回收為基礎、集散市場為核心、分類加工為目的的“三位一體”再生資源回收體系。要推動再生資源國際大循環,增強國際再生資源的獲取能力。
新能源具有低碳清潔的特點,目前幾乎供應著世界電力的1/5。其中風能發電正以每年30%的增長速度增長,太陽能增速超過40%。有關機構預計,到2050年清潔能源占一次能源結構的比重將達到32.2%。我國新能源發展潛力巨大,每年可再生能源資源可獲得量達73億噸標準煤,而現在開發量不足5000萬噸標準煤,提升空間巨大。近年來,我國新能源快速發展。太陽能集熱面積居世界首位;2009年風電裝機容量突破2000萬千瓦,已居世界第二位,在建規模達到1000萬千瓦;在建百萬千瓦級的核電機組已達19臺;國內第一個兆瓦級大型太陽能光伏發電示范項目已經開展。生物質能利用也得到了較快發展。要加強水環境保護,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網建設,推進重點領域水污染防治,推動嚴重缺水城鎮污水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要加強大氣環境保護,深入推進燃煤電廠脫硫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重點耗能行業二氧化硫綜合整治;加快實施燃煤電廠和機動車氮氧化物處理設施建設,加快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推動垃圾焚燒發電場建設,大力推進污垢無害化處置和醫療廢物及危險廢物處理設施建設,加強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
資料4
在陜南,茶產業既是綠色產業、生態產業,更是富民產業、朝陽產業。陜南三市是南水北調工程水源保護地和涵養地,水和空氣潔凈,是我國第二大富硒區,茶葉生態條件在全國獨樹一幟。茶葉農業總產值在陜南“茶,畜,桑”三大產業中居首位。2016年,全省茶園在面積達222.17萬畝,茶葉加工企業1280多家,產值300億元。茶產業正成為陜南綠色發展最亮色。
浩渺云煙,茶葉梯田坡坡相偎,縷縷茶香的清新空氣沁人心脾。茶山上云霧繚繞,萬畝茶園郁郁蔥蔥。獨特的地緣和生態環境,成就了陜茶卓越的品質。
“陜南是中國茶區中緯度最北的江北茶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潤,與高溫高濕的南方茶區相比,病蟲害發生概率低,群眾極少使用農藥。漢中市茶產業辦公室主任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漢中市在8個縣隨機抽取了18個樣品送往中國茶科所進行檢驗檢測,報告顯示,不但農藥殘留及重金屬含量都為零,茶多酚、氨基酸、硒、鋅等含量在國檢范圍內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曾指示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總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各地區各部門要切實貫徹新發展理念,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綠色,陜南發展經濟的主色調,也恰恰是陜南茶產業的生態命脈。
在擁有優良氣候條件、土壤環境、物質資源等優勢的情況下,如何把每一片茶園管理好,讓每一棵茶樹長出優質的好茶葉,促進茶產業健康發展?西鄉縣大力推進茶葉種植區域戰略轉移,集中在良田良好地發展良種茶葉園,規模發展,綠色種植,精細管理,標準采摘,不斷提高茶葉產量、質量和效益。從2011年起,縣政府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萬元茶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鎮村予以配套補助,以獎代補支持無性系良種茶園建設。在西鄉縣羅鎮延賓茶園綠色安全基地,一塊塊黃板與翠綠的茶園形成鮮明對比。每畝茶園放置25張黃板與防蟲燈一起,就可以實現綠色防控,提高茶葉品質。
“為了保證茶葉品質,我和收購茶葉的老板簽了合同,不能使用農藥,而且施肥要用有機肥。”與延賓茶園有著“合作”關系的村民胡先生幫茶園人工除草、施肥。茶園顯得干凈疏朗。
記者走訪城固、西鄉、南郊等縣一些茶葉公司的車間均看到,各種大型的制茶機器一應俱全,傳統茶鄉正快步走在現代化大展的路子上。實行清潔化不落地生產,精制加工實行無菌化操作,車間里面的所有員工都需先消毒才可以進入,參觀人員只有隔著一層玻璃才可以看到車間的工人們的工作流程,包裝環節。
如今在陜南,獨具特色的茶歌、茶舞、茶藝等民間藝術和集“采茶、制茶、品茶、購茶、茶藝、茶食”為一體的茶園生態觀光旅游品牌已經形成。
陜南三市依托獨一無二的生態資源優勢,走出了一條將生態資源持續不斷轉化為經濟優勢的特色之路。漢中、安康、商洛三市28個縣區有22個縣區種茶、產茶。其中茶葉生產覆蓋了西鄉縣全縣18個鄉鎮和75%的農民,成為當地經濟的重要支柱和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在西鄉、紫陽、平利、商南等縣,茶產業總產值已占到當地GDP的20%以上。綠色,不只是色彩,是陜南發展的基因,更是農民增收的“法寶”。
現在,隨著一大批茶園景觀打造、道路綠化等工程實施,陜南天空更藍了、山更綠了、水更清了、空氣更清新了、村莊更美了、集鎮更靚了。茶產業的快速發展,還帶動了陜南地區茶食品、茶藥品、茶保健品的開發利用。茶館、茶樓、茶葉貿易、茶葉包裝、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逐漸升溫。陜南茶農發展生產、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
資料5
1976年,丹麥政府專門設立能源署,之后于2008年,又專門設置了丹麥氣候變化政策委員會。1976年的“丹麥能源政策”作為丹麥第一部能源領域的整體規劃明確提出:進口天然氣來源限于北海和德國;利用發電廢水供熱;發展區域供暖系統;大力發展風能;增加國家支持的能效技術、新能源技術研發投入;鼓勵工業和生活節能等。在隨后的數十年中,丹麥不斷細化和完善相關能源政策,例如利用財政補貼和價格激勵,推動可再生能源進入市場,包括對“綠色”用電和近海風電的定價優惠,對生物質能發電采取財政補貼激勵。丹麥采用固定的風電價格,以保證風能投資者的利益,風能發電進入電網可采用優惠價格,在賣給消費者之前國家對所有電能增加一個溢價,這樣消費者買的電價都是統一的。另如,丹麥政府在建筑領域引入了“節能賬戶”的機制。所謂節能賬戶,就是建筑所有者每年向節能賬戶支付一筆資金,金額根據建筑能效標準乘以取暖面積計算,分為幾個等級,如達到最優等級則不必支付資金。經過能效改造的建筑可重新評級,作為減少或免除向節能賬戶支付資金的依據。
丹麥能源政策法規的積極影響在本世紀初受到歐盟乃至全世界的關注和認可,歐盟于2012年提出“歐盟能效指令”即是最佳例證。該指令提出歐洲國家需要參考丹麥的綠色發展經驗,于2014-2020年間創造能效投資2600億歐元,節省能源成本5000億歐元,并要求能源類企業到2020年前,每年節約能源成本至少達到營業額的1.5%。如果說丹麥的國土面積、人口數量、經濟體量與中國相距甚遠,其綠色發展經驗對于中國來說參考價值有待商榷的話,那么歐盟在制定能源政策法規過程中,學習借鑒丹麥經驗的做法本身,則值得注意研究。
丹麥的能源稅包括從2008年開始提高原來的二氧化碳稅,并從2010年開始實施更加嚴格的氮氧化物稅標準。例如,為了鼓勵對風電的投資,丹麥政府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對風機發電所得的收入一直沒有征稅。在運輸領域,對電動汽車則實行免稅,并要求生物燃料的使用占運輸燃料消耗的比重進一步提升。這種稅收優惠與減免政策起到了很好的導向作用,對排碳量少的新能源收稅低,促使更多人自覺通過經濟調節,選擇價格和污染相對較低的能源。
另一方面,丹麥要求新建筑必須遵循嚴格的能耗指標,同時,丹麥計劃到2020年前完成電、熱、氣、水的入口計量工程,這種能耗計量方式的普及對激勵居民主動減少生活能耗效果顯著。而且在實際生活中,由于有了法律法規的正面引領,促使建筑業也更具有前瞻性。近些年來,大量新建筑不僅是嚴格按照“2015建筑能耗規定”(BR2015)設計建造,有的甚至依照“2020建筑能耗規定”(BR2020),使得能耗標準再多減低25%。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出臺有利于自行車出行的道路安全與公交接軌等優惠政策和具體措施后,自行車成為包括王室人員及政府高官在內多民眾日常出行的首選。如今,全國人口550萬,自行車擁有量超過420萬輛,人均擁有量為0.83輛(中國現為0.32輛),成為名副其實的“自行車王國”。
丹麥綠色發展戰略的基礎是公私部門和社會各界之間的有效合作。國家和地區在發展綠色大型項目時,在商業中融合自上而下的政策和自下而上的解決方案,這種公私合作可以有效促進領先企業、投資人和公共組織在綠色經濟增長中取長補短,更高效地實現公益目標。哥本哈根將于2025年建成全球第一個零碳首都;第二大城市奧胡斯2030年實現碳中和;在南部森訥堡地區致力于2029年建成零碳社區。上述“零碳項目”均是公私合作的典型案例。
丹麥政府和國民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把發展創新節能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技術作為發展的根本動力,究其原因有三:首先,丹麥是資源貧乏的小國,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大;第二,全球氣候變化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呼聲日高,給丹麥企業界和研究界提供了動力和商機,把提高能源效率和發展可再生能源作為減排溫室氣體的最有效手段;第三,由于美國頁巖的價格十分低廉,所以無論是丹麥,還是中國、日本,其能源價格和電價都高于美國(國際能源署預估美國的優勢將持續20年),丹麥企業要與美國企業競爭,必須借助于創新的節能減排技術提高競爭力,彌補能源價格方面的競爭劣勢。
近年來,能源科技已成為丹麥政府的重點公共研發投入領域。通過制定《能源科技研發和示范規劃》,確保對能源的研發投入快速增長,以最終將成本較高的可再生能源技術推向市場。此外,丹麥綠色發展模式調動了全社會的力量,在政府立法稅收的引領下,新的能源政策始終強調加大對能源領域的研發的投資力度,工業界積極參與,投入大量資金與人力進行技術創新,催生出一個巨大的綠色產業。通過多年努力,丹麥已經掌握許多與減排溫室氣體相關的節能和可再生能源技術,使丹麥的綠色技術遠遠走在了世界前列,丹麥成為歐盟國家中綠色技術的最大輸出國。
丹麥今天“零碳轉型”的基礎,與其一百多年前從農業立國到工業化現代化轉型的基礎一樣,均是依靠丹麥特有的全民終生草根啟蒙式的“平民教育”,通過創造全民精神“正能量”而達到物質“正能量”,從而完成向著更以人為本、更尊重自然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的“綠色升級”。自從上世紀70-80年代兩次世界性能源危機以來,丹麥人不斷反思,從最初對國家能源安全的焦慮,進而深入到可持續發展及人類未來生存環境的層級,關照到自然環境、經濟增長、財政分配的社會福利等各方面因素,據此勾勒出丹麥的綠色發展戰略。
三、作答要求
(一)根據給定資料3,概括我國近年來經濟發展的產業著力點。(10分)
要求:全面、準確、簡明,50——100字。
(二)給定資料4中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請簡要陳述你對這句話的理解。(15分)
要求:全面、準確,條理清晰,150——200字。
(三)給定資料5所反映的丹麥發展模式,對我國的綠色發展有哪些可借鑒之處?(20分)
要求:內容精確,切合實際,200——300字。
(四)請根據給定資料1和2,總結現有秦嶺生態保護系列舉措,并就此提出自己的建議。(25分)
要求:總結全面,內容具體,切合實際,200——300字。
(五)請以某環保公益組織的名義,以“從我做起,打造大美秦嶺”為主題,寫一篇致全省人民的倡議書。(30分)
要求:內容具體,層次分明,語言流暢,300——400字。
(六)給定資料1中提到“這樣的自然生態美景,誰都不能破壞”,請以這句話為主題,聯系社會實際,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50分)
要求:觀點明確,見解深刻,論證充分,結構合理,語言流暢,1000——1200字。
2017年陜西錄用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卷參考答案
(一)
【參考答案】
第一,以信息和環保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第二,以財政和稅收研發推廣節能技術、裝備與產品,發展節能產業。
第三,開展循環經濟重點工程,建設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推動國際循環,發展再制造產業。
第四,發展新能源產業。
(二)
【參考答案】
這是以生態文明促進經濟發展的新型發展理念,是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
陜南茶葉產業的發展體現出了生態發展的優勢:第一,優質環境能帶來優質農特產品,這是產業發展的生態命脈;第二,依托生態資源,將民間藝術與特色產品相結合,能夠打造生態旅游觀光,發展新產業;第三,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能夠發展當地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因此要做好戰略規劃,加大財政投入,推進傳統產業的現代化發展,走經濟生態協調發展之路。
(三)
【參考答案】
丹麥政府和國民都具有強烈的能源憂患意識,國家成立了專門的能源管理機構,對能源進行整體規劃,結合實際,可借鑒經驗有:
第一,出臺、細化、完善能源政策。嚴格常規能源稅收標準,提高稅收,實施新能源優惠與減免政策。
第二,完善法律法規,落實建筑能耗指標,實施入口計量工程。出臺自行車出行和公交接軌等優惠政策和具體措施。
第三,公私部門和社會各界有效合作,自上而下的政策和自下而上的解決方案相互配合,取長補短,共建綠色發展戰略。
第四,發展創新節能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技術。加大資金和人員投入,制定規劃,調動全社會的力量。
第五,建立全民終生草根啟蒙式“平民教育”,創造精神的“正能量”。
(四)
【參考答案】
一、措施
第一,集中共識,出臺了具有較強執行力的地方性法律制度。第二,制定問責規定,落實約談制度。第三,實施了淺山坡復綠、環山路點亮、停車場規劃、休閑綠道建設、“鐵錘”治理行動等生態建設舉措。第四,政府聯合媒體推出了大型公益活動。組織開展植樹志愿者活動。第五,高校和民間環保組織開通官方微博賬號豐富環保通道。
二、建議
第一,修訂并細化法律制度,形成科學完善的法律體系。第二,將生態環境整治與干部考評相掛鉤,落實問責制度。第三,進行專項整治,實施生態措施。第四,采用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相結合,主流媒體與自媒體相補充的方式,開拓更多讓社會了解秦嶺生態環境建設的渠道,提高民眾環保意識。第五,組織志愿者,開展公益活動,引導民眾踐行綠色生活方式。
(五)
【參考答案】
從我做起 打造大美秦嶺
全省各界朋友:
秦嶺是我國的父親山,作為天然生態屏障,這里不僅物種多樣,水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越,更孕育了悠久的歷史文化,被譽稱為華夏文明的龍脈,中華民族的脊梁。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秦嶺人,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為守護秦嶺做出一份自己的努力,為此我們倡議:
第一,樹立環保意識,踐行綠色生活,保護生態從隨手撿垃圾、不亂丟垃圾等身邊小事做起。
第二,積極投身環保、植樹等各類公益志愿者活動,以實際行動為秦嶺增添綠色。
第三,自覺稱謂綠色理念的傳播者,做好表率,感染、帶動周邊親人朋友,共同參與保護。
第四,各界朋友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宣傳綠色環保理念。
留住綠水青山,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朋友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共同打造“大美秦嶺”!
XX環保公益組織
X年X月X日
(六)
【參考例文】
以生態促發展 共建生態文明
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秦嶺是中國的父親山。山山水水形成的生態環境與人類發展一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地杰人靈,它們以豐饒的資源孕育了生生不息的生命,也孕育了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在社會主義新時期的建設中,豐富的生態資源還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習總書記說:“這樣的自然生態美景,誰都不能破壞。”誠然如此,生態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命脈。不破壞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底線,在此基礎上,保護好生態美景,促進綠色發展,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以生態促發展,需要對自然存感恩與敬畏之心。“天人合一”是古老的中國智慧?!肚f子》認為,“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幾千年來,春種秋藏,順時而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對于自然,我們應當心存一份感恩,感謝自然的饋贈,有了千里沃野才有百姓的豐衣足食,有了山川多嬌才有文明的繁榮昌盛。對于自然,我們也應該多一份敬畏。近百年來,生態的惡化、極端天氣的出現都在提醒我們資源不可任意索取,規律不可任性破壞,破壞自然者終究受到自然的報復。尊重自然規律,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是不容任何人忽視的生態紅線。
以生態促發展,需要發展理念和方式的轉變。過去,我們經濟的發展以對資源的高消耗為代價,粗放式的發展方式使得能源的利用率偏低、排污量偏高,對自然的浪費和破壞嚴重。久而久之,人們形成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事實并非如此。陜南茶業的發展恰恰證明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好山好水才能有好茶葉,好茶葉才能有好市場。將自然環境、特色產品、特色文化融為一體,發展生態旅游,不僅能夠留住好風景,還能給百姓帶來好收入。除了生態農業,工業化的發展中同樣可以踐行綠色環保理念。我國的文具生產大廠晨光集團采用植物廢料制作環保筆桿,有效利用了資源,減輕了材料降解壓力,也以環保精神受到消費者的青睞,贏得了市場。
以生態促發展,需要政府和民眾形成共識,采取實際行動。生態建設是一項關乎全人類福祉大事業。這項事業的實現,需要社會各界同心同力同擔當。國家要出臺可執行性法律政策,制定嚴格的環保指標,明確環保管理責任,發揮稅收的杠桿作用,加大新能源研發和應用的投資;企業在追求經濟利潤的同時,不應該忽略社會責任,以環保為導向的技術創新會給企業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個人也可以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踐行綠色生活,積極參加環保,讓生態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宋徽宗曾下令讓畫師作《千里江山圖》,將江山美景保存在畫卷上,萬古長青。而今天,如何將大美江山在現實中保護好發展好利用好,更是對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考驗。以保護為準則,以平衡求發展,社會各界同心同力,我們既留得住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的生態美景,也迎得來經濟騰飛、國泰民安的盛世繁榮。
提供全國公務員考試資訊
2、厚職網www.steinmetzstar.com提供的以上信息僅供參考,如有異議,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內容為準!
3、更多事業單位招聘信息訪問